▼
我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,一看有人讨论大新闻,就张开小嘴表示反对:跟你有啥关系啊,天天操那心干啥?
其实关注大新闻的乐趣有很多。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:关注得久了,就能看清那些大事件是如何影响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的。
特别是像改革开放这样的大事件,它对于我们的意义远远不止是高考、考研的考点,它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、点点滴滴。大到上学找工作,小到喝的饮料、看的电影电视,都是这股浪潮中泛起的浪花,是历史的一部分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美剧在中国从无到有,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往事。聊完之后或许就会发现,即便是看美剧这种小事,也在参与历史的进程。
八十年代:春风送美剧
1979年,这一年的特大新闻是中美正式建交。这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?答案可以很宏大,也可以很微小,小到一个可口可乐瓶子上——这种阔别中国三十年的美国饮料,正是通过这件大事重返中国。
当时,这种颜色像酱油、售价4毛5的美国饮料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,一些人鉴定过后,说这玩意带着一股奇怪的中药味。
可口可乐带来的好奇只是开始,来自海外世界的新鲜事物,即将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浪潮,冲击着中国人的认知与生活。
79年小平同志访美时,签署了一揽子文化交流的项目。1980年初,作为交流项目之一,中央电视台开始于每周四晚播放科幻电视剧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。
美剧在中国的历史进程,就此开启。
此剧一播,国人对于美帝和美国人冰冷刻版的印象一点点被融化,同时也让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想象。
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讲述了亚特兰蒂斯最后的幸存者“麦克·哈里斯”在地球发生的故事,图为该剧连环画。
编剧史航回忆这部美剧时感慨:
我们之前在自己的国家里斗来斗去,突然发现别的国家的人不用斗来斗去,于是会关心他们是怎么生活的。不光人类,还关心天上的鸟怎们活着,海里的鱼怎么活着。知道了大自然更多的东西后,内耗的心思会弱些,起码不至于更想把自己的领导打成右派,或者检举自己的隔壁是美国特务。
一些入戏太深的年轻人,还留下了相关的历史段子:1980年,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,一张选票上出现了一个洋名:麦克·哈里斯。
主角麦克·哈里斯戴的“麦克镜”。
三十多年后,这部剧的名字已经被人淡忘。不过它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,却可以在很多老照片里看到——主角麦克·哈里斯戴的“蛤蟆镜”,一度被称为“麦克镜”,成为当时的时尚青年的必配装备,是整个八十年代的潮流Icon。
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飞盘,也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体育运动。八零后们对这种飞盘也不陌生,影响一代人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里,也“植入”过与飞盘有关的剧情。
用过这版教科书的都记得这段吧?
1980年10月,央视引进的第二部美剧《加里森敢死队》开播,每周六晚8点播放一集。这剧的影响力糊涂侦探下载,更在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之上。
本来还以浓眉大眼的样板戏英雄们为偶像的年轻人,因为这剧感受到了新鲜炸裂的冲击。剧里的几位主角,除了“头儿”是一位美军“干部”,其他都是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囚犯。
《加里森敢死队》海报,直到今天,仍有不少人喊自己的领导为“头儿”。
与其说他们是“英雄”,不如说是因为时代而被卷入战争的“反贼”。这些反贼就像梁山好汉一样,个个身怀绝技,有像时迁一样的神偷,有擅长溜门撬锁的盗贼,有演技高超、擅长坑蒙拐骗的“戏子”。
《加里森敢死队》引发了一股“飞刀热”。
其中人气最高的当属人狠话不多的“酋长”,擅使一把飞刀,不计其数的青少年都想成为现实版“酋长”,买一把蝴蝶刀开始苦练。一时间,全中国不知有多少大树成了他们的靶子,被戳得天天掉皮。
《加里森敢死队》拥有顶级“声优”阵容:童自荣,乔榛,杨成纯,施融,尚华,刘广宁……几乎集结了当时上海电影译制厂全部精英。图为童自荣与“佐罗”阿兰·德隆在一起,在这部剧里他为加里森配音。
当时,国人的文化娱乐选择特别少,电视还没有成为大众消费品。即便是在大城市里,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数量都不到十台。情节刺激,打斗激烈的《加里森敢死队》,在那样的年代里,足以制造万人空巷的场面。
八十年代追剧场面。
如饥似渴的观众们,追剧劲头比咱们找《权力的游戏》《行尸走肉》下载资源的劲头要猛多了。赶上首播的时候,就连小偷也得给自己放个假,找地儿看电视去。
不过,尽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,但美剧在中国的路途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旧有的意识形态势力依然强大,把持着宣传阵地,对美剧开始炮轰。
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就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“毒草”,同邓丽君的“靡靡之音”一道被批判过。一些批评“后进青年”的宣传画上,反面形象们戴着“麦克镜”,手提收录机,穿着喇叭裤,被顽固的老干部们视为腐化堕落的异类。
时光一去三十多年,当时的“后进青年”形象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,而对他们的批判早已成了老土鳖的观点,成了历史笑话。
《加里森敢死队》小人书。
而《加里森敢死队》的命途更为坎坷。这部二十六集的电视剧播完第十六集后,出现了一行黑底白字:本剧播放完毕。
这下可急坏了追剧的观众,弄不明白怎么回事的他们,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,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。直到1992年,小平同志在南海边写下诗篇,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可阻挡后,这剧也随之在央视继续播出。
2003年8月糊涂侦探下载,《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》出版,给出当初停播的答案:“这部二十六集连续剧播放一半时,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,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。”
然而我们在很多相关资料里还能找到更深层的原因。虽然只是一部美剧的停播,但要说透这些原因的话,也得回到它的时代里去看。
1980年,也就是《加里森敢死队》开播的这一年,持续二十五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,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待业。尽管高考已经恢复,但录取率远远不足以让大多数待业青年考上大学,就业压力比现在大得多。
那时,城市积累的待业人口已经达到两百万,这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点。当思想苦闷的待业青年们遇见《加里森敢死队》,纷纷借用这个电视剧的名字自嘲自己上的是“家里蹲大学”。而那些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很容易被点燃为破坏力。
当时的媒体报道。
一时间,很多青年也拉上几个狐朋狗友组成自己的“敢死队”,练习飞刀、吸烟喝酒甚至盗窃抢劫。很多案件一查,作案的都说自己是模仿《加里森敢死队》。甚至连唐山菜刀队这样引发1983年严打的大规模流氓组织,也被一些人和这电视剧扯上了关系。
命苦不能怨政府,点背不能赖社会。让一部来自美帝的电视剧为社会动荡背锅,是最简单有效的结论。这也不禁让人反思:眼上蒙了几十年的红布,怎么到头来还不如十几集的美国电视剧好使呢?
虽然美剧在央视的第一波历史进程遭遇阻碍,但上海电视台继续推进着美剧在中国的前行。
中国最早引进的美国“肥皂剧”:《鹰冠庄园》。
1980年,上海电视台与美国影视公司签订合同,每年固定引进三四部美国电视剧。在八十年代后几年里,《鹰冠庄园》《豪门恩怨》这些展现美国大家族名利纷争的、长达数百集的肥皂剧在各大城市中热播,人气相当高。
其中,上海台于1988年引进的《神探亨特》成为经典中的经典,在中国承担着侦探剧与偶像剧的双重作用,男女双主角搭档破案的形式在当时相当新鲜。
亨特和迪迪麦考尔。
剧中的知名台词“你有权保持沉默,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法庭证供”“上帝安排的”,被当年玩Cos警察游戏的中小学生一遍遍模仿,堪称时代之声。
八十年代末引进的《SWAT特警队》也令我印象深刻。
九十年代:正大剧场与成长的烦恼
尽管美剧就像改革开放一样,在八十年代的脚步一度蹒跚过,但已经知道“外面世界很精彩”的人民群众需要继续追美剧,这个大势就跟市场经济一样,在中国是无法阻挡的。
《正大综艺》开场片头。
1990年4月21日,对于七零后、八零后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。让他们从小“睁眼看世界”的《正大综艺》在当天开辟了子栏目——《正大剧场》,每周日播出欧美电影电视剧。美剧在中国的历史进程,随之迎来一段黄金岁月。
因为《正大剧场》,在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,追忆起与“正大”有关的美好往事时,不仅能想起“不看不知道、世界真奇妙”的口号,想起气质大方的鸡汤姐姐杨澜,想起看似忠厚的赵忠祥老师,想起坏里带点帅的程前,想起洋气的外景主持人李秀媛,哼唱起《爱的奉献》的欢快旋律,还能说起一个个剧情早已模糊但名字始终难忘的美剧——《侠胆雄狮》《霹雳游侠》《女超人》《三个小忍者》《环游地球八十天》等等。
《侠胆雄狮》可以说是一部现代都市版“美女与野兽”,讲述的是生活在地下的狮面人文森特和女律师凯瑟琳的爱情故事。
《霹雳游侠》讲述是警官麦克·奈特与智能跑车“基特”伸张正义的故事,不知道有多少八零后曾经和我一样,大半夜守在电视机面前,就为了看一眼这个会说话的车。
开场白:麦克奈特,一个驰骋在充满邪恶与危险中的勇士,年轻的孤胆英雄!他就是在罪犯无视法律的世界当中,讨伐罪恶势力,为无辜无缘的人们主持正义的霹雳游侠!
不能不提的还有《女超人》——这才是我在屏幕前认识的第一个超级英雄!
与此同时,上海与各地方电视台也在源源不断地引进美剧。《超人》《糊涂侦探》《人人都爱雷蒙德》等作品在很多省级卫星频道反复重播,爱看电视的八零后基本都有很深的印象。
不过,要说整个九十年代哪部美剧的影响力最大最持久,那答案毫无争议,只能是《成长的烦恼》。
1990年,一百六十六集的美国情景喜剧《成长的烦恼》在上海率先开播,此后又在各大省市台、中央教育台反复重播,尤其是每逢暑假,它的存在感丝毫不逊色于《西游记》。
任何剧能火到这个地步,必然有时代的原因。九十年代初,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了青春期,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父辈全然不同。如何与这些有了更多想法、个性更强的独生子女们沟通、教育,成为全中国家长都在关注的社会性话题。
尚未成名的布拉德·皮特与十七岁岁的“小李子”也参演了《成长的烦恼》。
而《成长的烦恼》带来的是美国现代中产家庭的生活景象。看完这剧的中国观众十分惊讶地发现,原来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居然可以如此平等、和谐,父母更像是孩子们的大朋友,面对“早恋”的孩子,他们居然没拿出裤腰带抽孩子屁股,而是坐下来为孩子提供宝贵的人生经验,甚至鼓励孩子克服害羞心理,拿出勇气约女孩跳舞,这无疑冲击着中国人的教育观念。
对于当时还年幼的八零后来说,这剧更大的意义是一种远方的启蒙。它隐约地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很大,有很多人的生活和我们不太一样。如果说《北京人在纽约》讲述着成年人们破碎的美国梦,那《成长的烦恼》则把憧憬美好远方与未来的梦想,播种在了八零后心中。
《成长的烦恼》主题曲。
哥俩玩美版红白机。
许多年以后,我们还能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哼唱起片头曲As long as we got each other,然后想起曾经陪自己度过炎炎夏日的那一家子:爸爸杰森、妈妈麦琪、哥哥迈克、姐姐卡罗尔、弟弟本恩。
而不爱学习总是惹祸、帅中带点小坏但本质善良、特别招女孩喜欢的哥哥迈克,无疑是整部剧的“流量担当”。很多八零后男孩幻想自己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,也能像迈克那样潇洒不羁。
《成长的烦恼》最浪漫的一幕。
特别是全家去夏威夷度假的那一集,他与胡凯莉饰演的夏威夷女孩米莉亚发生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爱情。俩人深情拥吻的画面美到了极致:绚烂的夕阳、碧蓝的海水、柔软的沙滩,加上浪漫柔美的背景音乐SweptAway,注定了这个瞬间会成为八零后的罗曼蒂克启蒙。
直到今天,每当我听到SweptAway的旋律时,仍会为之驻足,回想起带着甜甜微笑向迈克说Aloha的米莉亚,想起童年的种种小美好。
新千年:互联网追剧新时代
春雷一声响,全民喜迎互联网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为中国千家万户送来了价格亲民的电脑与MB级别的宽带。曾经坐在电视前不可自拔的少年们,被互联网拽到了电脑屏幕前。
在互联网追剧时代到来之前,《兄弟连》成为电视上最后一批大火的美剧。
看美剧这件大事,就此发生了革命。“搬运”美剧的生产力发生剧变,广大人民群众再也不需依赖各大电视台的译制,转而追随各大美剧社区、下载站与字幕组。
2002年左右,F6联盟等最早的美剧论坛诞生,从其域名“friends6”可以看出《老友记》(又译《六人行》)的启蒙地位。
很多人回忆为啥追这剧时,都说是因为英语老师的安利——了解美国年轻人日常用语,就要看《老友记》!然后就以“学习英语”这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入了坑。
不过互联网时代的美剧元年,一定属于2005年。
为啥?因为第一部现象级美剧《越狱》在这一年开播。它的火爆程度固然不能与《追捕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这些电视时代的“现象级”相比,但却创造了互联网时代难以重现的盛景。
如果你穿越回2005、2006那两年,然后再去趟网吧,会有相当大的概率会碰见一半人都在追《越狱》的壮观景象。追剧阵营势力之强大,完全可以和《魔兽世界》、CS这些热门游戏相抗衡。曾有外国机构统计,中国至少有几千万人看过《越狱》,比全世界其他国家、地区的总和还要多。
《越狱》能够大火,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它实在好看。对于当时统治各大电视台的磨磨叽叽、动辄数百集的韩国肥皂剧来说,它的出现简直是一种降维打击:电影级别的拍摄手法,喘不过气的快节奏,悬念迭出的剧情,恨不得从第一分钟开始就令人沦陷其中欲罢不能。
追剧的过程中,相信很多人都会从嘴里脱口而出“我去”“我靠”,因为剧中意想不到的脑洞实在太多。主角的纹身居然隐藏着监狱的地图,总统可以是大阴谋家,狱警干着中饱私囊的肮脏勾当,FBI的另一面是不可自拔的瘾君子。善与恶、黑与白的界线并不分明,反派也可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。
总之,《越狱》让很多人开了眼,颠覆了他们对于电视剧的传统认知。“季播”的概念也就此深入人心,每周等更新的习惯从此开始形成。
就连当时盛行的《实况足球10》,也推出了越狱补丁,下载后可以使用麦克、T-bag等角色。
越狱3、4季很烂,演技炸裂的T-bag成为我追剧的最大动力。
《越狱》的火爆,令整个互联网上的美剧生态圈如同坐上火箭一般向前迈进。人人、破烂熊、伊甸园、风软等字幕组的名字从此深入人心,这些字幕组的成员很多是只干活不要钱,可以说他们身上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。
来自五湖四海的越狱迷,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。美剧网站、美剧社区、百度越狱吧如井喷一般涌现,互联网圈层文化也以此为发端。这些兴趣社群的存在,突破了地缘限制,改变了我们交友的方式。
从此,你的爱好再小众,也可以不再是孤岛。可能有不少人找到了死党甚至自己的另一半,就是因为在贴吧、论坛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人。
现在,尽管轰轰烈烈的“越狱热”已成过去,但它对美剧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生态乃至兴趣社群的影响,仍在持续。
写这文时我去越狱吧看了一眼,昔日盛景已经不再,很多人甚至在留言咨询iOS“越狱”。
同之后的《生活大爆炸》《绝命毒师》《行尸走肉》《海滨帝国》《权力的游戏》《国土安全》《毒枭》《西部世界》等很多作品相比,《越狱》远远算不上最出色的美剧,第二季之后的剧情出现十分明显的崩坏。但在不少八零后、九零后心中,它依然可以占据着特殊的地位,成为他们青春的一部分。
2005年第一季开播,2009年第四季结束。
在互联网美剧的历史进程中,它始终是最有意义的结点。
不过说到底,我们无法否认这种追剧方式是一种盗版行为。2010年2月,随着搜狐视频上线Lost第六季,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引进正版美剧的历史进程。而央视第一剧场也先后译制过”的《绝望主妇》《实习医生格蕾》《权力的游戏》。
但在这些主流互联网与传统电视渠道,美剧的步伐始终走得磕磕绊绊。搜狐、优酷等网站都曾下架过斥重金引进的正版美剧,央视的诸多“绿色译制版”也因动的手脚太多而遭遇滑铁卢。
总之种种事实表明,我们依然不能用最爽最方便的姿势看美剧,八十年代就有的意识形态之争,因为诸多或明或暗的原因依然没有结束。
相信未来
已经记不清那是九十年代的哪一年哪一天,只记得那是寒假里普通的一天,天气冷得让窗户结了窗花。爸妈都已上班,我早早就起床打开电视,等着看《成长的烦恼》,还有正大剧场的重播。
许多年以后,我已记不清具体的剧情,但我知道那时的我,被它们深深地吸引,为剧中事欢笑,为剧中人紧张。可能那一刻已经注定,时隔二十多年后,我要为它们写点什么。
仰望夜空看星星,是生而为人的本能。而正大剧场与《成长的烦恼》,就像夜空里遥远却闪亮的星星,让小时候的我憧憬远方,想象外面的世界。想一想,就连井底的小青蛙都知道抬头看一看它能看见的天空,我怎么好意思忘记那时的自己呢?
尽管美剧在中国的未来之路依然布满荆棘,但诗人北岛在那样的特殊年代里,都不相信天是蓝的,不相信雷的回声。同理可证,我也不相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已经抬起来的头按下去,把已经睁开的眼睛再蒙上。
所以,请相信未来,自由地追剧吧。
图片来自网络。
参考资料:
1.《关于“海底人”的猜想——兼谈美国影片大西洋底来的人》
出自《自然之谜》,吕大炯等著;
2.《大西洋底来的蛤蟆镜》
出自《中国生活记忆: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》,陈煜编著;
3.《一伙犯罪少年组成的“加里森敢死队”》
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,
《法律课程教学参考资料》编辑组编;
4.《直言:1978-2012中国话语》;刘青松
5.《沪风美雨百年潮:上海与美国地方百年交往史》;
上海艺术研究所
6.《上海话外来语二百例》;叶世荪 , 叶佳宁
7.《从美剧成长的烦恼看美国家庭教育》;许婷
8.《美剧禁令与社会成本》;任孟山
9.《美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》 ;洪艳
10.《美剧的中国流行之路》;《新周刊》杂志社选编
▲